英国媒体怎样报道习近平访英?

丁丁发表于2015-10-23

当地时间19日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伦敦,正式开启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对国内报道审美疲劳的话,南方周末就带你穿越7小时时差,看看英国媒体怎样报道此次访问。

 

本文选自时务通讯

 


 

英国媒体怎样介绍习近平?
长长

 

长长的一串领导人介绍词中,腐国媒体喜欢“拎”出哪些信息呢?

 

BBC为习近平制作的人物小卡片类似于“关于习近平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

· 他1953年生于北京;

· 他的父亲是习仲勋——中共开国元老;

· 1962年他的父亲被打倒后,15岁的习到边远农村去工作;

· 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 2007年担任上海市委书记;

· 2012年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 支持商业,反对腐败;

· 1987年与演员和歌手彭丽媛结婚。

 

《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做了一个“数读习近平”——

· 40——习近平与彭丽媛相遇后的第40分钟,他确信她将会成为他的妻子——不信你可以去看共产党的喉舌报纸《人民日报》;

· 10——去年习近平访问阿根廷时,收到的那件阿根廷球衣上的号码。众所周知,习是一个狂热的足球迷;

· 5——他写过5本书,第一本是在1992年出版的;

· 7——习近平访问美国的次数;

· 8779万——截至2014年中共党员党员的数量,这个数字比2013年增长了1.3%。

 

 

他们怎么看礼节的差异?

 

“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参加白金汉宫的国宴时,他似乎不打算戴白领结和穿燕尾服,也不会向女王鞠躬,这是为什么呢?”BBC新闻杂志(BBC News Magazine)的一篇文章提出了这个问题。

 

对英国人来讲,着装确实是个问题。因为“在这样的场合,白金汉宫都会建议客人穿晚礼服:白领结(white tie)、军功章(military decorations)——如果有的话,能够代表国家或官方身份的晚礼服(full ceremonial evening dress for serving officers or national dress)”。

 

文章作者Alison Gee说的“white tie”是这样子的——

这篇文章说,伦敦国王学院中国研究中心的Kerry Brown教授从没见过习近平或者任何一位当代中国领导人在访问其他国家时以(西式)晚宴外套(dinner jacket)和领结(bow tie)示人。

 

Kerry Brown说,“上个月在美国白宫参加国宴时,习近平穿的也是中山装……所以我想,那是某种体面的妥协,因为中山装是一种国服(national costume)”。

 

这就是Kerry Brown说的那件中山装——

 

 

Kerry Brown这样解读中国人对“white tie”的观感:“白色领结像是某个行业的领袖,但他们(中国领导人)不是,他们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相信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满是蝴蝶结的、看起来像是某个超级资本主义企业领导者的照片会非常有害(pretty toxic)。”

 

至于要不要向女王鞠躬,白金汉宫又重申了一遍,“没有硬性规定”(there are no hard and fast rules)。据BBC报道,白金汉宫的网站上也提到“没有什么对礼节的硬性要求——除了礼貌(courtesy)之外”。

 

 

他们有哪些标题党?

 

习近平抵达英国的时间是当地时间的夜里,因此,英国媒体20日早晨的报道主要以评论和展望为主,让我们来感受一下——

 

先来看看英国销量最高的报纸之一、保守党的喉舌《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在当地时间早晨7点时更新的首页,他们的网站上挂出的标题是:“英国与中国的‘爱情’是有代价的”(Britain's love affair with China comes at a price)。果然很谨慎。

 

 

 

世界性金融媒体《金融时报》(Financial Times)的首页文章标题是“中国媒体热议习近平的伦敦之行”(Chinese media gush over Xi's London visit)。

 



但时务通讯(公众号:shiwutongxun)看到,20日出街的《金融时报》头版并没有报道习近平访英,而是在2版和3版发表了评论,分析了英国钢铁行业与中国的合作问题,以及中国的GDP数据。一如既往的高冷理性风格。

 



英国三大报之一的《卫报》(The Guardian)对习近平抵英报道的标题是习近平抵英时,亲中阵营被禁止使用大鼓”(Pro-China groups blocked from using drums as Xi Jinping arrives in UK)。

 


 

1785年就存在于地球上的《泰晤士报》(The Times)的版面相对隆重。这是他们的头版——

 



2版和3版的跨版报道是:《卡梅伦承诺与习讨论中国钢铁倾销问题(Cameron promises to tackle Xi over dumping of Chinese steel)》。

 


 

 

他们有什么脑洞大开的谈资?

 

为什么中国人访英很重要?10月19日BBC的一篇博客文章中给出的关键词是:“夏洛克和足球。”

 

 

这篇文章说:“在中国的微博上,英国访问成为了热门话题。人们分享过去(中国领导人)访英的照片、如何成为绅士的小贴士、什么是好的仪态,还询问夏洛克的下一季什么时候问世。答案是:圣诞节的时候,会有一集番外在英国播出噢”,“习近平当然不知道夏洛克的下一季什么时候问世——但是还有很多其他的议题”。

 

什么议题呢?例如,“BBC中国在北京采访时,受访者表示希望放宽英国签证的发放……以及开展更多文化交流”。

 

文章最后提到,“习主席将在行程的最后一天访问曼切斯特城足球俱乐部,所有人都在关注着——他会踢一脚球吗?”

 

 

 

他们对中英关系有什么评价?

 

“拿着英国护照在中国东部旅行时的经历发人深省。你会一次又一次地遇到英国军队在19世界焚毁或劫掠后留下的历史遗迹”,时务通讯(公众号:shiwutongxun)在《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10月19日的文章中读到这样一段话。

 

这篇文章这样“吐槽”自己国家的“黑历史”:“夹杂着对鸦片战争的强烈回忆,墙上的中文注释向数百万的中国游客们坦率又详细地描述着这些事件,这场浩劫的最高峰发生在北京城外。1860年,额尔金勋爵洗劫了中国皇帝在颐和园(时务通讯注:此处应为“圆明园”)的珍宝,并且把它烧成一片废墟……这场重大的恶行成为了西方列强欺侮中国的终极标志,做为耻辱鲜明地活在中国人的共同记忆里……”

 

 

作者引用自官方货币金融机构论坛(Official Monetary and Financial Institutions Forum)的戴维马什(David Marsh)的观点说,“通过这周对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铺开的红毯,以及他们对中国问题的噤声,英国领导人们在含蓄地为殖民历史赎罪。”

 

这篇文章还说:“美国财政部对于这位大臣(时务通讯注:指英国财政大臣奥斯本)无视华盛顿签约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行为感到恼怒。……奥斯本是正确的。美国国会试图把亚投行扼杀在襁褓之中并阻止中国成为一个金融超级大国的行为是愚蠢的。这等同于把一个国家当做自己的敌人,而这种态度很容易真的把中国变成自己的敌人。”

 

“英国是否需要为了从这个增长减缓的经济那里得到一枚银币而完全拜倒尚有争议。但是在外交中,就像在生活当中,彬彬有礼总是没错的”,这是文章最后的结论。

 

《每日电讯报》(The Telegraph)还发表了一篇题为“现在中国引领潮流,不是军舰,而是红地毯,才符合英国永恒的国家利益(Now China rules the waves, red carpets, not gunboats serve Britain's eternal interests)”的文章。

 

这篇文章同样有自嘲顺带自黑的段落:“卡梅伦先生可能把巴麦尊看作是19世纪最伟大的英国政治家,但是中国只记得是这个人发动了两次鸦片战争。那场冲突在英国人劫掠北京颐和园(时务通讯注:此处应为“圆明园”)时达到高潮,很多中国的民族主义者把那当做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巴麦尊在任期间,英国外交部成为了这个国家最重要的部门,它的大臣某种程度上和首相拥有一样的权威。他一定认不出来今天的外交部的样子。今天,英国对中国的政策取决于乔治奥斯本的财政部。他对中国急切的友好姿态很可能定义他的政治生涯乃至英国在21世纪初的历史”,这位作者这样写道。

 

“尽管在中国的人权问题和香港的问题上有分歧,但无可争议的是,英国财政部希望中国能够成为英国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卫报》(The Guardian)的一篇文章说这样说道。

 

——文章来自网络